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
中华国风文学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扫一扫,访问微社区

查看: 1185|回复: 0

如何让你的孩子在未来社会具有竞争实力(学前篇)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5-2-11 23:00:42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  
  人在现实社会里的竞争实力,除了客观条件外,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主观意识。而在人的主观意识里,往往起决定作用的恰恰是打小形成的潜意识。而孩子的绝大部分潜意识,在四五岁之前就形成了。所以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,必须从婴儿时期开始。
  欲望是人从事所有人类活动的潜在动力。所以,激发孩子的欲望就显得非常必要。欲望是种本能,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见到的人和事特别少,或者生活中得到的满足特别多,就很难形成追求的欲望。就象某种美食,如果孩子从来没有吃过,或者想吃的时候就能够得到满足,孩子就不会产生努力获取这些美食的愿望。因此从小很少受到关爱的孩子与从小倍受关爱的孩子,都不太懂得孝敬父母与心疼妻(夫)儿。所以孩子的潜意识应该从哺乳期开始。
  母亲在哺乳婴儿时,最初可以把乳头塞进孩子的嘴里,让孩子形成条件反射。可是在孩子吃过几天后,再给孩子喂奶时,就不要直接把乳头直接塞进孩子的嘴里,最好先用乳头触碰孩子嘴周围的脸,引导孩子用嘴寻找乳头吸吮。待孩子大一些,能够看到母亲,母亲要学会引导孩子主动去吃奶。这样就会强化孩子寻找食物的欲望。
  待到孩子能吃饭时,最好为每次吃饭设置一些环节,让孩子为吃饭做些必要的活动。例如,要孩子自己搬个小凳,拿来餐具。用餐完毕,要让孩子把餐具送到指定地点等等。至于如何引导,这要根据每位母亲自己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方式而定,不能一概论之。
  总之,就是要让孩子形成这样一处潜意识,没有什么需求是不需要努力就能得到的。其实这同驯兽原理差不多,给点好吃的,勾起其欲望,然后要其做些动作,如果不做就不给,做了之后,就多给些。时间长了,就会形成条件反射,遇有需求,就会反复做些动作,求取美食。吃是孩子第一大需要,充分利用好孩子吃的欲望,就能培养孩子追求的欲望。使孩子形成,有什需求,就要想办法去争取的条件反射。
  当孩子四五岁时,孩子再想吃什么,或者有什么需求(玩具等),都不要直接就满足孩子,要让孩子做几项家务(简单些,但需要一定的时间,适当的过程可以给孩子打下较深的印象),或者学会一个技能,或者跟着爸爸妈妈出去散步,不让爸爸妈妈抱,自己走回来(关于孩子路上累了,是否抱孩子后文再专门阐述)。总之,用一个较长的过程,让孩子明白,想达到目的,需要付出努力。设置过程的长短,要根据孩子的承受能力而定,限度以让孩子不太容易完成为易。在这个过程中,要鼓励孩子,在孩子丧失信心时,可以增加对孩子其他方面的满足,鼓励孩子继续努力。最好增加满足孩子需求时,对孩子努力的过程也要稍许增加,但不能太多,象征性的足矣。不要超出孩子所能承受的心理与生理极限,只是给孩子一个心理暗示,多一分努力,就会多一份收获。
  孩子会走路后,许多父母用他们的溺爱剥夺了孩子的成长机会。出行时,总是把孩子抱在怀里。的确,生活里不是经常都有机会锻炼孩子走路。可总把孩子抱在怀里是最不可取的。如果出行时间不允许,就不要让孩子走路,直接抱着孩子往返。如果时间允许,在抵达居所之前,判定一个距离(以让孩子休息两三次就能走到家的距离为易),把孩子放下,让孩子自己走。即便孩子走累了,也不要抱孩子,可以让孩子休息一下再走。只是最初的距离不能定得太远,以休息一次为宜。以后循序渐进,以让孩子有一定强度的疲劳感不宜。必要时,父母可以不理后面的孩子,独自前行。但是,应该在远处孩子的视线外关注孩子。只是不能只关注孩子,要关注孩子身处的环境周围的安全因素,要在孩子可能遭遇的安全威胁时,有必要的时间去保护孩子。
  对于孩子走路的问题,只要把孩子放下让孩子走路,就不要轻易地再抱起孩子。千万不能给孩子留下遇到难处就会有人帮助的印象。要让孩子形成难处只能自己克服的潜意识。
  孩子六岁以后,应该进行有目的的意志品质锻炼。通过观察孩子平日里的表现,给孩子一个建议,让孩子做两件即使不是用毕生也应该是长期坚持的事。例如:天天写日记、每天跑步一小时(年长后可改为徒步)等。但是一定强调要坚持,始终如一。在孩子上初中前,父母要监督,在孩子动摇时,可陪同孩子一起去做。到了初中,只需要从道理上时时鼓励就行了。
  意志培养,只靠纯精神活动是不够的。一定要有生理活动,这会不间断地强化孩子的意志品质。例如,雨天(雷雨天除外),要鼓励孩子坚持跑步。如果是男孩子,应该鼓励孩子经受大自然的风雨(但应该对孩子进行必要健康知识教育)。栉风沐雨,冒严寒顶酷暑,能够让孩子的心灵受到大自然的洗礼。是最好的锻炼意志的方式。但孩子少时(学前),应该给予必要的干预与健康知识教育。
  上述过程,概括起来就是激发欲望,锤炼意志。为什么在竞争力问题上没有提学习文化知识呢?首先,世界各国古往今来的教育证明,早期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是弊多利少。过早过多地给孩子学习文化知识的压力,会固化孩子本能,影响孩子的发展。因为孩子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。过早给予人为的定向,可能扼杀孩子的天性。据资料显示,德国对于儿童的早期教育是严格限制的。甚至上升到违宪的高度。即便在孩子小学前期,也是严格限制所学的知识量的。日本现在也注意到这点,日本的幼儿教育注重开发孩子的本能,到日本进行教育交流的朋友讲,日本比较正规的幼儿园,基本不配备现代电子设备,他所看到的在日本很有影响幼儿园,最先进的一个设备,竟然只是一台单卡收录机。德国与日本两个弹丸小国,曾经两次把世界搅得天翻地覆,这能量主要源于他们的教育。
  因此,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在未来世界具有竞争力,不能过早让孩子学太多的文化知识。应该侧重于开发智力与意志力培养。此文没有提到文化知识,并不是说竞争力与文化知识没有关系,而是要告诉读者朋友们,学前教育最宝贵的不是学多少文化知识,而是培养孩子的对于文化知识的饥饿感。孩子学前,学点汉字很必要,但不能太多,限于生活经历即可。例如:吃的食物,用的生活用品,日常见闻等等。尤其不能让孩子把汉字写多少遍进行强化记忆。喜新厌旧是人的本能,反复在一个单独信息上重复,会让孩子过早对学习文化知识产生厌烦。时下孩子学习的最大障碍就是被动性,缺乏主观能动意识,这极大地影响到学习效果。在学习汉字的同时,应该教会孩子拼音,学会查字典。给孩子一个自学的渠道。保护孩子对于知识的饥渴性,是非常宝贵的。这是孩子形成未来社会竞争实力最潜在的因素之一。
  架起欲望与学习的桥梁,让学习为欲望服务。其实欲望是理想的雏形,从小通过以知识来满足欲望,就可能走向理想的彼岸。比方孩子想要买一遥控玩具车,父母就可以让孩子通过文字形式表达此种欲望。让孩子用文字表述自己是怎么喜欢上汽车的,遥控汽车能够给自己什么满足。学前的孩子,很难表述出较强的逻辑性,但可以通过孩子独自完成这个说明,学会一些字词。日常生活里,如果经常设置这样的学习环节,孩子对学习就不容易产生逆反。反而会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,强化欲望,促使欲望向理想转化。
  培养孩子与小朋友之间的交流能力,是增强孩子成年后社会竞争力的又一个重要因素。中国的父母往往急功近利,孩子幼时,与小朋友发生矛盾了,如果双方父母相识或者关系较好,基本就会轻描淡写地走走形式,让孩子们之间的矛盾不了了之。很少有指导孩子处理与小朋友之间矛盾的。但是培养孩子处理与小朋友之间矛盾,必须从出生后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着手。
  首先,在日常生活里不要事事都让孩子得到满足。让孩子逐渐形成接受挫折的意识。父母要扮演不同角色,引导孩子想办法与拒绝自己的一方沟通。此时切记,父母绝不能在孩子的哭闹下屈服。即便孩子哭得背过气去,也不能屈服。父母双方千万不能一个拒绝一个哄,要态度一致。但需要细心关注孩子的变化,必要时给予生理上的救助。一般,如果父母细心在孩子第一次哭闹要挟父母时,断然拒绝,孩子是不会哭起没完的,也不会造成什么健康伤害。父母在这种情况下,要注意自己的表情,孩子具有超出成人的观察力与模仿能力,父母双方要用决绝的表情,向孩子传达一种信息,坚决不接受这种要挟。利弊都是相辅相成的,孩子因此遭受的挫折越大,给孩子留下的印象就会越深,就可能在相对短的时间里形成抗挫折能力。
  其次,事后如果孩子的要求属于可以满足,父母一方就要引导孩子,去与父母当中拒绝孩子的一方去沟通。可以问孩子,你真的想要“什么什么”吗?如果孩子回答想要,就要引导孩子,与爸爸妈妈哭闹是绝对不会达到目的的。要想达到目的,就要向妈妈(或爸爸)说出理由。孩子的理由不可能充分,此过程只是要难为一下孩子,让孩子形成遇事与人沟通的意识。有些不能满足孩子的,可以在孩子说出理由后,也不要满足孩子。让孩子懂得沟通不成,就要接受得不到满足的现实。
  有过这样的家庭教育,在孩子与小朋友发生矛盾时,鼓励孩子与小朋友沟通,解决矛盾。在这个过程中,矛盾双方的孩子父母应该事先接洽,明确共同的目的,然后各自指导自己的孩子与对方的沟通,来解决矛盾。适应能力与沟通能力是孩子形成未来社会竞争实力的重要素质。
  既然,准备生儿育女,就要有亲自哺育儿女的准备。让父母替自己带孩子就是推卸为人父母的责任。孩子被爷爷、奶奶或姥姥、姥爷带,会形成畸形的心理,造成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。倘若,爷爷、奶奶或姥姥、姥爷再缺乏必要的育儿知识(绝大多数老人没有这方面的知识,即便懂这方面的知识也大多抗拒不了溺爱隔代孙辈的本能),孩子打小就会形成成人后社会竞争力的先天不足。许多老人,不顾儿女是否具备养育儿女的能力,为了满足自己对孙辈的渴望,逼迫儿女生孩子,可是他们却不具备对孙辈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。
  如今已形成一种极为普遍的“隔代病”,此“病”几乎是无可救药的。而以现在年轻人的经济能力,亲自哺育儿女也是非常难的。要想根治这种“隔代病”,没有整个社会的配合,上述措施能够有机会践行的并不太多。
  今作此文,就是提醒为人父母的,孩子的教育是不能断续的。中断后,后续怎么努力,任何措施都会大打折扣的。至于如何选择,就看孩子们的造化了。如果孩子们有幸遇到一个以他们终生福祉是从的父母和祖父母、外祖父母,而不是成为满足长辈天伦之乐欲望的宠物,此文可助他们健康成长。
  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小黑屋|手机版|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( 京ICP备19001385号 )

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

GMT+8, 2024-3-28 16:28 , Processed in 0.034781 second(s), 6 queries , File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3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